「橄欖乾貨」該如何挑選?

近來越來越多進口植物賣家販售「乾貨」,尤其當販售的剛好是受歡迎的品種,加上前所未有的超低價,往往能掀起一波搶購熱潮,上百棵植株一下子就被一掃而空。當然,佛心的賣家除了藉此贏得掌聲,即使沒能大賺一筆,應該有機會回收至少兩倍本金,更重要的是卸下植物在自己手上掛掉的重擔。這儼然是買賣雙方皆大歡喜「雙贏」的銷售模式,也難怪越來越多賣家投入販售乾貨的行列,而販售乾貨也成為經營植物買賣要能達成「保本」甚至是「穩賺」的必經之路。

對於購買乾貨的花友來說,心心念念的都在之後的「發根」上。植株買回家才擔心接下來該如何發根,選購前卻不知道要如何選擇。然而,多數花友看待發根成功與否就像玩刮刮樂或買彩卷,發根成功就賺到,發根失敗也大多摸摸鼻子自認運氣不好罷了,這也助長了越來越多賣家敢把不良品端上架的勇氣。其實,花友很少會意識到在決定選購哪一棵植株的同時,可能已經注定了之後的成敗。

橄欖乾貨能否發根「新鮮度」是關鍵

對於進口的塊根植物,「新鮮度」通常不是問題。塊根本身儲存的養分和水份能讓植株即使在無根的狀態下還能存活相當長的時間,放著不種超過一年還是能發根。有些國外賣家還會刻意先放個幾個月讓塊根晾乾一些再販售,因為晾乾後的塊根含水量較少,重量較輕,不僅能降低運送中碰撞受傷的風險,還能節省運費。對於塊根植物來說,本身是否受傷染菌往往才是能不能存活的關鍵。

但是對於像橄欖科這類木本植物來說,由於本身並沒有像塊根一樣能夠儲存養分和水分的構造,植株從裸根或切根的那一刻起就不斷地流失水份,一旦水份流光,植株就只剩乾柴般的木質化纖維。因此,「新鮮度」絕對是橄欖乾貨能否發根存活的關鍵。一般來說,橄欖乾貨最保險的「保鮮期」大約是兩個月,而這裡的「兩個月」是從植株在原產地採集或脫盆時開始計算,而非植株進口到國內才開始計算。也因為這個緣故,大部分國內賣家在收到國外寄來的植物時,根本不知道這兩個月期限的沙漏在收到植物的當下還剩多少時間,答案只有國外的賣家知道。當你聽到「新鮮貨」、「新鮮上架」或是「產地直送」,除非是運氣好遇到有信用的貨源,在供應鏈末端的賣家和買家也只能從植株本身的狀況來做判斷。

選擇的重點應該是較高的存活率而非美型

在選購橄欖乾貨時,除了價格,植株的外型往往是主要考量。通常橄欖乾貨進口前都會先去葉修枝,很多花友習慣會選擇枝條較多,展枝較廣的植株,認為枝條多的比較美。事實上,橄欖乾貨到貨時,大部分身上的細枝不是折斷就是已經變成枯枝,即使當下植株看起來比較美,但就算之後順利發根,已經乾枯的枝條也無法發芽生長,除了部分可以考慮保留塑型,枯枝其實沒有留著的必要。

真正值得在意的不是枝條多少,而是枝幹的粗細。植株乾枯一般都從末端細枝開始,枝幹越粗才能保水越久,植株的「保鮮期」也越長。過去我在國外選購橄欖科植株時,除非是品種特殊或是型態超美到無法放棄,植株主幹直徑至少都要5公分以上,就是為了避免收到時枝幹纖細的植株已變乾柴。植株從產地採收、清理、包裝、運送,檢疫清關到交貨驗收也都盡可能在2至4週內完成。很不幸的是現今橄欖科植株的市場價格也都以植株的粗細作為訂價的標準,進口植物賣家的乾貨促銷也都選擇價格較大眾化相對枝幹較細小的植株為主,植株的「保鮮期」還剩多久是問題,纖細的植株本身的「保鮮期」能不能撐到兩個月的標準也是問題。

如何判斷橄欖乾貨「新鮮度」

販售中的橄欖乾貨有多新鮮,坦白說,無法從植株的外觀看出實際的時間,但就像去市場挑選青菜水果,還是有一些可以參考的依據,通常有經驗的花友會從幾個地方來判斷:

(1) 植株要有重量感

對於橄欖科植株來說,雖然本身無法儲水,但體內的水份含量還是相當高,特別是在植株枝幹表層木質化較低的部位含水量超高,植株一旦缺水其表層就從原本的光滑變成皺巴巴的。如果植株拿起來感覺很輕,很可能已經裸根放置很久,距離乾屍已經不遠了。然而,對植株重量的判斷必須仰賴經驗,通常要能讓人感受到「輕」,那植株大概已經乾得很徹底了。此外,少數賣家會藉由泡水來提高植株的含水量,也會增加判斷上的困難。

(2) 枝幹的新切面要濕潤無雜色

如果賣家同意,將植株主幹靠近根部的地方切開,可以檢視切面是否濕潤來判斷其活性。同時,也能確認植株根部是否已染菌變黑。主幹的根部切面必須呈現出原本健康正常的狀態,植株才能順利發根。要注意的是,植株染菌很容易從顏色變化上判斷,但植株太乾,其切面透過長時間泡水或營養液還是能在一定時間內看起來濕潤,不容易辨別。

(3) 枯枝避免延伸到主幹

橄欖乾貨水份的流失最明顯就是從頂端的細枝開始乾枯,放越久,乾枯的狀況就會往較粗的部位發展。連較粗的枝幹都枯乾了,表示植株已經放很久了。就個人經驗,只要植株還在保鮮期內,直徑0.5公分以上的枝條除非是剛好切口在附近都應該能維持生長活力和新鮮度。只是大部分橄欖乾貨在國外就會先修枝,有的甚至修得很徹底只剩一根木棒,判斷不太容易。另一個容易流失水份的部位是根部切口,但由於根部本身含水較高,加上切口處通常會塗抹殺菌劑減緩水份流失,如果連根部都乾透那真是沒得救了。

要提醒的是一些枝幹表層會產生一層層剝落白皮的橄欖科植物像是艾米沒葯或是白皮亞種,它們在白色脫皮底下露出肉質及水份含量較高的綠色或偏藍色表層會因為缺水或脫水狀態,原本光滑細緻的質感會出現皺摺,正常的植株在缺水時也會發生,在根系健康的狀況下只要補充水份,很快就能恢復。

(4) 枝幹是否皮骨分離

一般看到的枯枝大多像哈利波特的魔杖,又細又乾。而橄欖科植株像是沒葯和裂橄很多在枝幹表面會剝落產生一層層外皮,當植株缺水嚴重到連枝幹中心的木質部都完全乾掉,就會產生皮骨分離的狀況。此時植株的枝幹看似正常,但手指一捏就會發現表皮和裡頭的枝幹其實是中空分離的。通常會造成橄欖枝幹皮骨分離的原因有二,ㄧ是植株已經完全乾死,枝幹脫水變細造成;另一個可能是表皮裡面生蟲,將表皮層底下的枝幹表面較軟的部位吃掉或已經爛掉。一旦枝幹皮骨分離只能將該部位切除,看看是否能切到正常的部位,通常機會渺茫。此時即使長時間泡水或營養液也沒用,泡久了只會讓原本乾燥的表皮變得軟爛像是一坨濕透的衛生紙貼在枝幹表面一般。

染菌生霉?

和進口的塊根乾貨一樣,木本植物的橄欖乾貨同樣可能會發生染菌生霉的問題。一般來說,由於這類狀況很容易從外觀上辨識,賣家在上架販售前通常都會先做處理,如果在植株上看到有新的切口或是局部塗抹殺菌劑(在國內一般看到乾貨上的綠色或米黃色塗料),應該就是處理過的痕跡。

橄欖乾貨會染菌通常是因為採集或切根修枝時刀具沒做好清潔消毒造成,所以大多從根部或其他切口處開始蔓延。根部感染時主幹最底端切面發黑一路向上。若是上端枝幹切口感染則容易出現原本綠色表層變黑的狀況並向下蔓延。

與染菌的情況不同,橄欖乾貨會發霉通常都和運送時植株的包裝有關,一旦包裝紙箱內出現潮濕或濕氣過重,裡頭的植株就容易發霉。紙箱內又為何會潮濕呢?通常不是植株清洗好急著出貨,還沒晾乾就包裝,就是植株在運送過程中在紙箱內受傷,體內水份或汁液從傷口滲出。其實橄欖算是包裝難度頗高的植物,這裡指的難包裝並不是只裝一棵兩棵,而是一個箱子要裝數棵甚至數十棵。當幾棵橄欖要擠在同一個紙箱中不讓枝條以及身上常出現的刺座成為互相攻擊的利器,除非先把枝條都剪掉,要確保植株不受傷並不容易。不論是被螫傷、刺傷,或是折斷一根新鮮的細枝都可能因爲水份滲出而發霉。

確認植株名實相符

橄欖科植株算是品種相當容易被混淆的物種,像是一般比較常聽到的白皮橄欖(Commiphora kataf)、白皮亞種(Commiphora kataf var turkanensis)、艾米沒葯(Commiphora eminii)、Commiphora holtziana、念珠橄欖(Commiphora sp Eyl)、黑皮沒葯(Commiphora boranensis)等等在市場上都曾被當成其他品種販售或是以品種不純正的交種或近親來混充。這些較知名的品種已是如此,就不用說其他更多大家不熟悉的品種了。對於那些號稱更稀有,價格更昂貴的橄欖,要是在自己完全不熟悉的狀況下,只因為賣家一句「非常罕見」或是市場上沒人賣過就衝動購買,很容易讓自己變成冤大頭。

現場選購比較保險不是嗎?

看到這裡不知你有沒有發覺,很多選購橄欖乾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其實很難單憑植株的照片或影片就可以完全確認。沒錯,雖然選購乾貨時需要注意的地方很多,一旦植株在網路上架以乾貨促銷的方式販售,先搶先贏的壓力下,大概除了看起來順眼,也只能賭一把了,其他的就只能交給值得信賴的賣家。

日前看到有知名賣家促銷橄欖乾貨,強調是馬島直送的新鮮貨,加上讓人無法抗拒的破盤價,自己當下也將選購時該注意的金科玉律拋諸腦後,忍不住挑了一棵主幹較粗的植株,賭賭看是否真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新鮮橄欖。很快地,賣家令人讚賞的出貨速度讓我很快就得到答案,只能感嘆自己實在沒有賭運。詳細檢視植株後,個人認為收到的應該已是一棵泡濕了的乾柴,根部切口附近因為有做保濕處理看起來依舊濕潤,但主幹不僅已經皮骨分離,中下段表皮幾乎泡到糊掉。會需要泡那麼久,想必植株運抵國內時的狀況已經非常乾燥,馬島直送也未必能保證植株能活著抵達。至於是「降價優惠」還是「賤賣保本」,只有賣家知道。最後,還是回到一句老話,一分錢一分貨。

在找健康質優的植物嗎?歡迎到塊根王官網逛逛:

http://www.wscaudex.com/

Leave a Reply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